瀏覽次數:1184次
道德經初探 編撰人︰謝宏宗
(1) 道德經初探 民國80年11月初版
民國81年2月再版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道為宇宙之本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大母。胡適先生說:「老子最大的功勞,就是發現了宇宙間有個看不見的道。」誠然,正因為道隱無名,不可得見,故道生天地,天地不知其存在,道生萬物,萬物不覺其存在。人為萬物之靈,道賦予人身者為性,但道不可道,可道非道,無物可比擬,故世人多不知道為何物,復不知道存在於已身,故常聞道而大笑之,視道為荒誕不經之事。不過道之珍貴處在其無相,所謂實相無相,不笑不足以為道。………
讓我們來探索老子的道
道德經初探 目 錄
自序 常德章第二十八 治國章第五十七
道德經全文 慎身章第二十九 為政章第五十八
定義章第一 不道章第三十 長生章第五十九
體用章第二 貴左章第三十一 大國章第六十
窮源章第三 知止章第三十二 居下章第六十一
功用章第四 盡已章第三十三 讚道章第六十二
守中章第五 成大章第三十四 源頭章第六十三
谷神章第六 大象章第三十五 輔物章第六十四
無私章第七 微明章第三十六 大順章第六十五
若水章第八 無為章第三十七 善下章第六十六
保常章第九 明德章第三十八 三寶章第六十七
玄德章第十 知本章第三十九 不爭章第六十八
虛中章第十一 道用章第四十 用兵章第六十九
為腹章第十二 道品章第四十一 悲世章第七十
化道章第十三 根源章第四十二 不病章第七十一
道紀章第十四 至柔章第四十三 畏威章第七十二
不盈章第十五 保命章第四十四 天網章第七十三
復命章第十六 虛靜章第四十五 大匠章第七十四
變道章第十七 常足章第四十六 貴生章第七十五
見真章第十八 知見章第四十七 柔弱章第七十六
返樸章第十九 損益章第四十八 張弓章第七十七
食母章第二十 德善章第四十九 水德章第七十八
從道章第二十一 生死章第五十 左契章第七十九
抱一章第二十二 尊貴章第五十一 小國章第八十
自然章第二十三 母子章第五十二 不積章身八十一
守常章第二十四 道夷章第五十三
曰道章第二十五 建抱章第五十四
輜重章第二十六 赤子章第五十五
襲明章第二十七 真行章第五十六
道德經初探 自序
史記老子列傳云:「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由上可知,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歸隱之前,應關令尹喜之請所留下之書,老子留書之後,未曾講述該經,即不合所終,為世人留下了這千古的大謎題。何以稱為大謎題?此因該經主要在闡述形而上的道,而道之精微奧妙,玄之又玄,非言語文字所能表達,須透過修證等功夫始能心領神會。兩千多年來,我國註解道德經之書,在一千本以上,然何者所註能契合老子之本意,唯有老子知之,所以歷來註解本經之文人雅士,只有各憑自己之領悟,去揣磨老子的心意,大家彷彿在猜謎題,而誰也沒有把握答案是正確的。
道德經在我國已流傳了兩千餘年,與孔子之論語同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兩本書,歷久而彌新,自有其不朽之價值。演進及於近代,道德經之流傳遍及世界各國,譯本遍及各種文字,單以英文為例,目前譯本在四十本以上,足見其受歡迎的程度,非比尋常。民國六十六年,美國出版界曾舉辦「古今十大作家」之普選,老子就以道德經當選為古今最偉大的作家,此說明了老子的智慧是舉世同欽,獨步千古,毋怪美國教育家杜威博士讚譽他為古今中外名人中智慧最高者,道德經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其地位是如此的崇高,身為中國人豈能不披讀此經。
道德經是修心養性,為人處事,治國平天下之寶典,也是修道者應遵行的指標。它象徵著中國人的智慧,在唐、宋、明、清四個朝代,即有九位皇帝為它註解經文,所以被譽為:「用其糟粕,即可以內聖;用其皮毛,即可以外王」,豈偶然哉。至聖先師孔子曾問禮於老子,對老子之智慧,亦有猶龍之讚嘆,他就:「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射。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主張「天下溺,援之以道」的亞聖孟子曾力闢楊墨,然無一語以闢老子。將老子恩想發揚光大的莊子,更尊稱老子為「博大真人」,足證老子在中國聖賢心中的評價,是何等的尊崇,則道德經一書,實為成聖成賢必修的課程。
老子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以自然為宗,以大道為體,清虛以自守,柔弱以自持。以無為為大為,以無用為大用,可謂綜三代之統,賅百家之長。且其對於易理尤其精通,故道德經的恩想備受易經的影響。例如易經六十四卦中,僅謙卦為六爻皆吉之上上卦,老子特別強調謙下退讓的重要性,他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廿一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卅九章)、「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六十六章)、「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六十七章)、「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六十八章)。又易經中常論述人生的休咎禍福,道德經中闡述殃咎禍福的章句,亦比比皆是。例如第九章之「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四十四章之「甚愛必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六章之『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第五十八章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又易經論宇宙生成的過程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繫辭上),老子則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前後呼應。而易經有簡易、變易、不易三義,老子以『道』為宇宙之本源,可稱簡易。以「反者道之動」(四十章),「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廿五章),即萬物之循環反覆,返本復初是道的運行規律,可稱變易。以道是恆久不變的常道,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廿五章),以其常而不變,可稱不易。道德經無一言論及易,然其精神與易經若合符節,故唐代大儒景迂指出:「老氏得易之變通屈伸,知柔而貴虛」,今人蕭天石亦云:「老子得易之神,孔子得易之髓」,故知道德經與易經實一體之兩面,有相輔相成之功,能了解易理,自然更易了解道德經。
道為宇宙之本源,天地之本始,萬物之大母。胡適先生說:「老子最大的功勞,就是發現了宇宙間有個看不見的道。」誠然,正因為道隱無名,不可得見,故道生天地,天地不知其存在,道生萬物,萬物不覺其存在。人為萬物之靈,道賦予人身者為性,但道不可道,可道非道,無物可比擬,故世人多不知道為何物,,復不知道存在於已身,故常聞道而大笑之,視道為荒誕不經之事。不過道之珍貴處在其無相,所謂實相無相,不笑不足以為道。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道後,尚遊化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佛法得以宏揚流傳迄今。而老子僅留下道德經五千餘言,未曾講經說法,故後人在註解此經之時,只有各憑領悟,以致人言言殊,對於經文的解釋,常有多種不同見解出現,且對於同一章句之解析,復有南轅北轍之情形發生,令人無所適從。況老子對於形而上之道的闡述,更是文字簡單,讓人難於了解其義理,故道德經委實難讀難解。民國七十七年春,余初閱此經即有如是之感觸,仍興起撰寫此書之念,希望能以淺白之文字,使人易於了解其真理,進而躬行實踐,有所獲益。唯本人所學尚淺,所撰是否契合老氏之意,非敢逆料,故命名為『道德經初探』,以就教各方賢達,並為將來之修正預作伏筆。
近廿年來,台灣社會由於經濟的快速成長,而文化建設相形落後,導致功利主義盛行,金錢遊戲氾濫。人們在過度追求名利權勢之餘,逐漸迷失純真的本性,人心愈趨於自私自利,人與人間之距離愈遠。人情的淡薄、生活的壓力,使人倍感空盧苦悶。財富的集中,使人心難於平衡;治安的惡化,使人心充滿不安;政治的紛爭,使人心滿懷憂慮。加以天然災難及意外事故的不斷發生,生命的脆弱,人生的無常,更使人時生恐懼,不知如何安住身心。而道德經所提倡的自然、無為、謙下、不爭、虛靜、柔弱、無私、知足、攝生等恩想,正是對治當前世道人心的清涼劑。茍人人能體道而行,守道而為,縮小自我,擴大心胸,先人而後已,謙下而不爭,必能化暴戾為祥和,轉煩為清靜,人心自在,社會自定,寶島台灣即是淨土。
道德經原分上下兩篇,分章及章名均為後人所加,本書為方便論述,故亦從之。本書每一章皆分「白話」及「釋義」兩部份,前者直譯經意,用字力求精簡;後者對於章句之解析,則求翔實。凡所引用之經文,必註明其章數,以利查考。此外,其他經典與本經意思相通者,亦引錄之,以供參證。本書之完成,承蒙高雄港警所蕭所長季慧先生之題名賜墨,林千圃先生之負責付梓,道德講堂同修好友之鼓勵,及內人陳淑麗之協助校對,於茲三致謝意。
謝 宏 宗 八十 年 十一 月序於
台 灣 高 等 法 院 台 南 分 院
感謝蕭季慧先生題名賜墨
卷首
卷末
【相關推薦】趣味小知識
◆唐貞觀21年(西元647年),玄奘法師將道德經譯為梵文,是道德經的第一本外文書籍,並傳到了南亞印度等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為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便是《道德經》。
◆不少的外文版本採用了經典的《老子騎牛圖》作為封面。
◆美國麥克勞希爾公司出版的《世界偉大文獻匯集》搜集了全世界30本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獻,老子的《道德經》名列其中。
◆美國時代週刊曾推選過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家,老子名列榜首。
◆成立於1873年的美國堪薩斯市立圖書館(Kansas City Public Library)以在該館辦有借書證的市民,票選出22本文學巨著的書背裝飾停車場的外牆,並取名為<社區書架>,「道德經」名列其中。由於外觀奇特且位於市中心,已成為知名的地標,並常被選為美國最酷的圖書館之一。
(圖書館停車場外觀飾以22本文學巨著)
(大門右側第一本的道德經)
◆美國紐約時報,將《道德經》列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老子列為世界十大作家之首。
◆廿世紀六零年代,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團披頭四(The Beatles,曾得過十座格萊美獎,一座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以及十五座艾弗·諾韋洛獎),將《道德經》知見章第四十七譜成歌曲《The Inner Light》(心靈之光)。
或許是歌詞譯自梵文,曲風帶有濃濃的印度味。歌詞如下:
Without going out of my door
I can know all things on Earth
Without looking out of my window
I could know the ways of Heaven
The farther one travels
The less one knows
The less one really knows
Arrive without travelling
See all without looking
Do all without doing
◆南投.集集『台灣水資源館』大廳的道德經章句石碑。